"一个连北上广都没进的奶茶品牌,凭啥一年卖出10亿杯?"2024年古茗上市那会儿,可把不少人给整懵了。这牌子市值蹭蹭往上涨配资盘,破百亿跟玩儿似的,可奇怪的是,一线城市的人压根没怎么见过它。
王云安蹲在浙江温岭大溪镇的小店里,看着街边学生手里的奶茶直挠头。那是2017年,喜茶靠着30块一杯的芝芝莓莓在北上广火得一塌糊涂,可在他这儿,18块一杯都有人嫌贵。"这玩意儿凭啥不能便宜点?凭啥只能在北上广喝到?"他越想越不服气。
别人都往大城市挤,他偏要在县城扎根。台州270家店,只有20家在市中心,剩下的全开在那些"鸟不拉屎"的地方。浙闽赣三省的非省会城市,古茗的市占率愣是超过了30%,连蜜雪冰城都压不住。有人问他为啥不赶紧去北上广抢地盘,他咧嘴一笑:"急啥?我的冷链铺到哪儿,店才开到哪儿。"
要说这王云安挑加盟商的标准,那叫一个绝。富二代不要,甩手掌柜滚蛋,专找那些"苦哈哈"想翻身的人。江西有个初中没毕业的姑娘,刚来的时候连拖把都不会用,现在手里攥着9家店,一年能赚700万。福建的"老实人"更厉害,从一家小破店起步,五年后年净利润冲到2000万。
这哥们儿管得也宽,看见不靠谱的加盟商直接劝退。有个富二代想加盟,他张嘴就怼:"你爹有钱,但你吃不了这苦,别糟蹋钱!"一年拆了上百对夫妻档,理由简单粗暴:"小本生意,合伙必吵架!"加盟商背地里没少骂他管太宽,他却说:"我不是要管你,是要对你负责。"
王云安大学学的是材料科学,抠起成本来那叫一个狠。草莓宁肯多给5毛,但必须挑最好的。奶盖从120毫升砍到70毫升,因为他在喜茶门口蹲了仨小时,发现95%的人根本喝不完。泡沫箱换成塑料筐,理由是"泡沫占一半空间纯属浪费"。定价更是绝,"一杯奶茶绝不能超过一顿饭的一半",这话说得实在。
如今古茗成了"县域奶茶之王",可王云安最怕的是"35岁后看不懂年轻人"。所以他从不追什么网红爆款,就死磕四个字:多快好省。有人笑话他土,他却说:"奶茶的本质是啥?是让普通人每天喝得起、喝不腻!"
当喜茶、奈雪在北上广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,古茗早就在县城种下1万家"摇钱树"。云南的杨梅摘下来,72小时就能送到浙江的小店里,成本比同行低一半。这哪是卖奶茶啊,分明是在下一盘大棋。
要说这王云安,表面看着是个老实人,骨子里却是个"狠角色"。创业头四年几乎没赚钱,利润全给了加盟商,自己和合伙人一年就分70万。卖奶茶杯子赚3块钱利润,搬上四楼再搬下来,这活儿一干就是两年。甚至想过把杯子从8克减到7.8克,后来自己给否了:"今天7.8,明天7.6,五年后准露馅。"
现在的古茗,在17个省份还没开店,蜜雪冰城都铺满的地方,它偏要慢慢来。冷链到哪儿,店才到哪儿,这战略定得死死的。一杯18块的奶茶,愣是把原材料成本从9块压到6块,口感反而更好了。投资人评价他:"这人抠成本抠出哲学了。"
小镇青年们第一次喝到鲜果茶,很多都是在古茗。这个高考数学280分、英语29分的理工男,花了15年时间,硬是把奶茶卖出了新高度。你说他保守也好,土气也罢,可人家不靠融资、不靠炒作,就这么悄没声地做成了"县域奶茶之王"。
有意思的是,古茗的成功证明了一个理儿:三四线的年轻人不是舍不得花钱,是没人好好做给他们。18块一杯的奶茶在县城卖得风生水起,这事儿放在十年前谁敢想?现在可好,连瓶装水都成了它的竞争对手。
王云安常说,他最怕加盟商挣钱了就躲后面享福。"你挣钱了就不管店,那就不配继续干!"这话说得狠,可理儿就是这么个理儿。那些从一家小店做起,最后年赚几百万的加盟商,哪个不是把店当命根子?
要说这奶茶行业的门道,可不止是调个配方那么简单。古茗能在县城站稳脚跟,靠的是冷链、成本、加盟商这三板斧。别人在搞营销,他在优化供应链;别人在追爆款,他在抠成本;别人在割韭菜,他在培养"子弟兵"。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,想不火都难。
如今再去县城转转,古茗的门店早就成了地标。学生们放学来一杯,打工的年轻人下班来一杯,连跳广场舞的大妈们都成了常客。这场景,怕是连王云安当年蹲在小店里摇奶茶的时候都没想到。
本文创作的目的就是要传播积极向上的能量配资盘,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低级趣味或者违反规定的内容存在。要是发生了侵权的事情,就赶紧联系我们,我们会把这个事情处理好的。
新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